物理治療-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候群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不同於冰凍肩(frozen shoulder),兩者症狀有幾個地方相似,很容易被搞混,但是夾擠造成的原因和五十肩其實不太相同,肩夾擠症候群一開始是由Neer在1983年所提出,他認為是肩峰關節形狀不同(flat,curved,hooked)造成空間狹載而夾擠到下方的組織。

但就現在而言Neer的定義其實太廣泛了,目前肩夾擠還可以分為外部(external)以及內部(internal)的夾擠症候群,外部夾擠症候群(external shoulder impingement)就是指Neer提出因為肩峰關節下的空肩不足造成夾擠,內部夾擠症候群(internal shoulder impingement)主要是關節內部的關節囊在舉手的時候夾擠到前後的旋轉肌群(rotator cuff)。

肩夾擠症候群造成的危險因子

會有夾擠症候群的人大多為年輕人需要重複性舉手的工作或是運動員需要重複投擲,像棒球,高爾夫球,舉重,排球,重複性舉手使夾擠的機率上升,但真正造成夾擠的元凶是肌肉失衡(muscle imbalance),長期的駝背或姿勢不良,肩頰骨無法正常地上轉(upward rotation)或後傾(posterior tilt),旋轉肌群容易在舉手的時候被夾到。

肩夾擠症候群五十肩的差別

五十肩夾擠症候群
夜晚疼痛 Night pain初期發炎會出現不一定會有
關節受限 ROM limitation

前舉,外轉,內轉都受限 , 特別是梳頭,穿內衣,穿外套等等的動作會有影響

舉手可能受限,但內外轉不一定受限,
無力感 weakness僵硬感勝過於無力感

無力感勝過於僵硬感

壓痛點 tenderness指不出特定的壓痛點

旋轉肌群受傷,會有特定的壓痛點

預後若不治療,2-3年會自行恢復,但肩膀關節角度受限

若不治療,有可能持續演變成五十肩

簡單檢測是否為五十肩的三個測試:

肩夾擠症候群物理治療

  • 矯正姿勢:平常維持肩榜對齊耳朵,矯正駝背姿勢,平常姿勢矯正會比直接訓練來得有效許多,這樣的調整可以確保旋轉肌群無時無刻都處於好的位置,不易被夾擠到。
  • 放鬆過緊的肌肉:

胸小肌/胸大肌

闊背肌

  • 訓練過弱的肌肉:
    • 前鉅肌
  • 下斜方肌
  • 菱形肌

參考資料

  • Shoulder Impingement: Bio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habilitation(Paula M. Ludewig, PhD, PT,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Jonathan P Braman, MD, Assistant Professor & Chief of Shoulder Surgery.2011)

  • https://frozenshoulderclinic.com/self-diagnosis-tes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